4月14日,北方华创发布2023年第一季度业绩预告。2023年1-3月,北方华创实现营业收入36亿元–40亿元,同比增长68.56%–87.29%;预计一季度归母净利润为5.6亿元–6.2亿元,同比增长171.24%–200.30%。

北方华创表示,与去年同期相比,公司半导体设备的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电子元器件业务发展稳定,使公司营业总收入及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实现同比增长。

同日,北方华创还发布2022年度业绩快报称,2022年度实现营业收入146.88亿元,同比增长51.68%;营业利润28.67亿元,同比增长131.9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3.53亿元,同比增长118.37%。

受业绩超预期提振,截止今日收盘,半导体设备板块大幅上行,北方华创、芯源微、富创精密、中微公司、至纯科技等多家公司涨超10%,半导体材料板块等同样表现亮眼。

多家设备厂商22年业绩亮眼,订单稳步增长

2022年,尽管全球半导体产业局势复杂,但中国本土半导体似乎依然保持着朝阳势头,发展火热。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SEMI日前报告称,半导体制造设备的全球销售额从2021年的1026亿美元增长了5%, 达到去年1076亿美元的历史纪录。尽管中国大陆在2022年的资本开支同比放缓了5%,但中国大陆仍连续第三年成为最大的半导体设备市场,销售额达283亿美元。

在国产化浪潮进一步驱动下,去年大部分国产设备厂商在营收及订单方面表现出了强劲的增长态势。2023年以来,至纯科技、中微公司、盛美上海等设备厂商均披露了其2022年年度报告,上述厂商的营收及利润不仅在2022年实现了大幅增长,同时其销售订单量亦持续增加。

表:上市设备厂商22年经营业绩

对于业绩增长,多家厂商表示系公司新签订单增加、品类扩张等原因,如至纯、中微等新增订单均同比超50%。23年展望方面,目前,盛美上海于今年1月5日发布公告,综合近年来的业务发展趋势,以及目前的订单等多方面情况,公司预计2023年全年的营业收入将在人民币36.5亿至42.5亿之间,较2022年仍将增长近27%-48%,表明今年国产设备厂商或仍能保持较好的业绩。

半导体设备国产化仍道阻且长,但将不断加速

2023年3月31日,日本政府宣布将限制23种半导体制造设备的出口。日本经济产业大臣表示,7月开始将对六大类23种芯片制造设备的出口加以限制,涉及芯片的清洁、沉积、光刻、蚀刻等。可能受影响的日本企业包括尼康、东京电子等十余家。此次的管制规则不包括对华设备出口中的非尖端产品。从用途来看,用于运算的逻辑芯片的管制标准是10~14纳米以下的技术。行业分析人士认为,尽管日本宣称并未针对任何国家,但普遍被视为是在配合美国,通过出口管制措施以遏制中国制造先进芯片的能力。

自美国出口管制新规以来,美日荷进一步限制了对大陆半导体产业的先进制程设备出口,同时也打压了部分国内设备企业。亚化咨询认为,目前国内设备企业实现对半导体设备的高份额国产替代仍道阻且长,就目前来看,多项设备领域国产化率仍较低,短期难以实现国产替代。

同时,国内晶圆厂基于扩产以及供应安全角度考虑,未来国内设备厂商的设备认证导入也将不断加快,更多细分设备的国产化突破也将提速,从而弥补缺口

图 半导体制造设备国产化率